分类 沉思录 下的文章

我们到底应该不应该考英语六级呢?
我们到底应该不应该复读呢?
我们到底应该不应该考研呢?
这样的问题在知乎上存在这广泛的交流,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人对于这个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,假如我在这里宣称你必须要考英语六级,或者你必须不考英语六级……那么恐怕我会损失很大一部分的读者,因为这么做是十分愚蠢的,对于这样的选择难题,没有什么是确定的,你不可能说所有人都去考6级,所有人都去复读直到得到他满意的结果。
出于不同的角度与不同的人生经历,每一个人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。
可是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,我们应该怎么做出选择呢?
在过去,很多人的思想还停留在中考以及高考上,花全部的精力去考一个中考,考一所好的高中,然后努力学习,考一所好的大学,当然现在随着网络的普及,人们通过上网接触了一些新的思想,然后随之可以做出一些新的举动,我看见现在很多人都开始讨论出国读书,都开始讨论中专是不是比上高中更好,大专是不是比上大学更好,这正是一种新的气象。
可是很多人都还没有看见,所谓的中专比高中更好,大专比大学更好实际上是表示这样的选择可以得到更好的回报,而且我们可以预见,随着时间的流逝,这样套利机会也会快速被消磨。
问题在于,一个原本可以在高中取得不错成就的人,也就一个排名在50%以前的人(大多数地方的中考都是五五分流),如果他们坚持他们的习惯,坚持努力,在更加容易的中专更有可能取得相对更大的成就,这里的成就不是绝对的,而是相对的,他们不需要跑赢他们去上高中的同学,他们只需要跑赢他们的中专同学就可以了,在面向中专的招聘场景中,他们将可以作为一个绝对的胜利者取得良好的果实。
正所谓田忌赛马,田忌的中等马也可以击败齐威王的下等马,田忌的上等马可以击败齐威王的中等马。
Let's Think.
为了得到我们所需要的击败中等马的机会,我们或许可以不需要在齐威王那里与其他的马进行竞争,我们完全可以到田忌那里得到成为上等马的机会,田忌恐怕会为上等马提供更好的资源,我们通过这些更好的资源,或许原本我们在齐威王那里只能成为中等马,但是在田忌那里我们可以得到成为上等马的机会。
We have to Think.
去找到一个可以更好地实现我们梦想的方法,我们到底需要什么,然后为了这个梦想我们需要怎么做?
Think可以给你答案。

所谓的百分百的努力并不是电视电影中演的那种呕心沥血的努力。
我们的生活是一场马拉松,一场三万多天的马拉松,如果你天天都呕心沥血,你怎么能跑得完这三万多天呢?
所谓的百分百的努力源自于专注。如果你希望通过做成一件事情达成一个十分伟大的梦想,那么你就应该要舍弃一些事情,甚至说,你应该要舍弃大多事情,将你的所有可以分配的资源,包括体力、注意力、财力等集中在少数的几个方面。
为什么这样是对的?
我们来假设这样的一种场景,假如你最多可以完成三件事情,而你的面前存在三件事情,第一件事情的回报是 50%,第二件事情的回报是 10%,第三件事情的回报是 20%,假如我们 4:3:3 的划分我们的精力,我们可以得到的回报是多少?答案是 0.29。那么我们将我们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第一件事情,我们的回报是多少?答案是 0.5。
我们现在瓜分了我们所有的注意力,然后我们得到了我们应该得到的回报,只是现在,我们想要得到的回报因为我们的选择出现了不同。
我们将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最有可能得到高回报的地方,我们竟然可以得到最高的回报。
你可能会想,这不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吗?
可是事实上,并不是这样的。
因为现实中,情况会比我们设计的情况更加复杂,暂且不论到底哪一件事情是回报最高的,假如你费尽全部精力,但是仍然没有得到一个好的结果怎么办?黑天鹅事件或者非系统风险是广泛存在的,很多人都没有预想到他们在高中的时候遇上了疫情,很多人都没有预想到他们需要通过上网课的方式完成学业。
在投资上,我们称呼这种方式叫做分散投资,通过分散我们的投资来避免黑天鹅事件以及降低非系统风险。
但是我们对于分散投资,我们也同样有着不同的选择,而你应该已经猜出我的意思了,分散,但是不应该过度分散,甚至在分散这个方面来讲,我是完全的保守派。通过分散来降低非系统风险存在边界收益降低的情况,在投资中,我们只需要分散成 10 个左右的标的,我们就可以消除 95%的非系统风险了,而我们分散 30 个标的,也只可以消除 97%的非系统风险。
我们不应该过度分散,同时我们回到我们一开始谈论的问题上来,我们甚至不应该分散为 10 个标的,我们完全可以只分散成 7 个标的,6 个标的甚至 4 个标的。我们将我们全部的精力集中在少数的事情上,来通过我们精力的集中,达到登峰造极的成就。
在投资上,我们管这个叫做集中投资。集中投资并不是分散投资的反面,集中投资表达了一种观点,如果我们遇到了一个很好的机会,我们就应该敢于下重注,勇敢去面对风险,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分散投资来降低我们的非系统风险。
极端点来讲,成功的方式很简单,列出 25 个你最想要做的事情,然后再从里面选出 5 个,把剩下的 20 个直接扔进垃圾桶里。专注于你的目标,专注于你的计划。别人通过将精力分散成 25 件事情,试图取得 25 个一般般的普通成就,但是你可以将你的精力集中在 5 件事情上,取得 5 个极其伟大的成功。
如果你进一步思考这个问题,你就会发现,世俗意义上你想要得到的成功并不是线性出现的,而是存在着一个阶跃,同时在时间与幅度上都是离散的。如果你将你的精力分散成 25 份,你甚至可能连一份成功都无法收获到。
对于最开始的问题,加入了成功率约束之后,我们可以通过线性规划的方式,通过 matlab 或者 Python 求解,而现实中的情况要比这个复杂,我们通常通过常识以及思考的方式解决。

我认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讲,心理上会将投资账户和消费账户分开。
如果你这里的持有现金是指将其作为消费账户(而不是现金头寸,即只会用于消费而不是等待机会投资),那么 B毫无疑问会比 A多出 20 万的消费账户额度,高额度恐怕会驱使其更乐意进行消费。
心理学上有一个十分常用的电影票的例子,假如一张电影票 50 元,假如你买了电影票,但是准备观影的时候发现电影票不见了(请谅解这个实验的时间比较早,而且是国外研究者做的实验)或者是你计划用 50 元买电影票,当你准备买电影票的时候发现 50 元不见了。在这两种情况中,你会不会再买一张电影票?
在实验中,大多数人在丢失了电影票之后选择不买电影票了,大多数人在丢了 50 元后选择再花 50 买一张电影票。
在这种情况下,50 元属于是心理消费账户的资产,而电影票是属于“电影票”资产,当我们遗失了电影票之后,再购买一张电影票,就会让电影票资产达到 100 元(即两张票),但是当我们遗失了 50 元之后,我们只是损失了消费资产,但是电影票资产依旧是 0元,再买一张电影票,电影票资产也不过是 50 元。
通过这个例子,我们可以看出来,大多数人对于消费资产会更加随便,更加不心疼。
因此,当 B取得了 100 万的消费资产的时候,他大概率会支出更多用于消费。

知乎原问题

所谓的决心,
​也许意思是,相信路上出现的所有事情都可以被解决,不论结果是好是坏,不论最终可否抵达终点,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有一个结局,哪怕结局是死亡。
不战斗就无法生存,​一直战斗到生命尽头。
​而不是,先想出办法,先想出方案,when we figure out how to solve it,然后才树立解决问题的决心。
​just start it.

人一定还是得自律,还是得靠自己,人生的路那么多,不能总是依靠别人帮忙,别人也不能总是帮忙,一定要自律,要靠自己战胜自己。

每一天都比昨天更强一点,每一天都比昨天更好一点,不断超越自己,只要做自己就好了。

人生的路子那么多,人的生命那么短暂,也许有的时候你的上限是被决定了的,但是你其实还可以依靠自己来决定你的下限。

或许有时候,我们还能做到更多,我们还远远没有到达我们自己的极限。

未来有望,前途有望,每个人的力量,青年的力量。

汇聚在一起,就能点燃星火。